首页 资讯 正文

从“静态保护”到“动态利用” 黟县多措并举焕发徽派古建新生机

体育正文 17 0

从“静态保护”到“动态利用” 黟县多措并举焕发徽派古建新生机

从“静态保护”到“动态利用” 黟县多措并举焕发徽派古建新生机

中新网安徽新闻6月5日电 (吴浩)黟县立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,创新探索古建(gǔjiàn)活化利用路径,通过制度护航、资金(zījīn)多元注入、业态融合创新的方式,焕发(huànfā)徽派古建新生机,助力乡村振兴。 作为徽派建筑(jiànzhù)“露天博物馆”,黟县(yīxiàn)拥有西递和宏村两处世界文化遗产、46个中国(zhōngguó)传统村落及1684栋不可移动文物与282栋传统建筑。当地出台(chūtái)《黟县历史建筑保护(bǎohù)利用管理办法》《黟县传统建筑修缮管理办法(试行(shìxíng))》等配套文件,建立“县级(xiànjí)政府—乡镇—村集体—民间组织”四级管理网络,推行“网格化+亮证”监管,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,并编制《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(2021—2035)》等专项规划,为保护利用划定“路线图”。 黟县住房和(hé)城乡建设局名城保护事物中心副主任汤佳表示:“我们建立‘一栋一档案’的数字化管理系统,每个历史建筑都有专属‘身份证’,通过扫码(sǎomǎ)可以直接获取(huòqǔ)历史建筑的测绘数据,并了解保护要求(yāoqiú),真正让保护工作‘看得见、管得住’。” 与此同时,黟县构建(gòujiàn)“多元输血”模式,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专项资金,实施(shíshī)古村“三防”等重点工程。县级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,对古祠堂、古桥等进行修缮。各级政府整合传统村落保护资金,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,提升宜居性与旅游承载力。“我家的老房子修好了,政府还给了补贴。”碧阳镇南屏村村民(cūnmín)叶树恒说(shuō)。 此外,黟县探索“古建+”模式,推动传统(chuántǒng)建筑与现代业态深度融合。老粮仓(liángcāng)化身非遗工作室,吸引(xīyǐn)数字游民入驻,形成“黑多岛”社区,激活街区消费。南屏村晴园民宿将清代老宅改造成融合徽派美学、适宜现代生活的旅居空间(kōngjiān),年吸引游客超万人次。 “我们专门(zhuānmén)请了老匠人修复砖雕和木雕,客人来了都说像是住在博物馆(bówùguǎn)里。老房子有人住,不再是闲置的古董了。”晴园民宿管家(guǎnjiā)胡女士表示。 眼下,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从“静态保护”转为“动态(dòngtài)利用”,其中,又以民宿居多。数据显示,黟县超1000家民宿(含120余家精品(jīngpǐn)民宿)创造就业(jiùyè)岗位近3900个,推动旅游综合收入近20亿元。徽派建筑的新生,实现了文化传承与(yǔ)经济发展的双赢。(完)
从“静态保护”到“动态利用” 黟县多措并举焕发徽派古建新生机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